许多家长都有这种感受:平时情绪不算很差,但一碰到孩子就容易急躁易怒。当你发完火后,等孩子入睡,看着他们安静地入梦,你会后悔自责,责怪自己为什么没能控制住情绪;但下一次孩子闹腾,你却很难避免再次发火,于是陷入了生气和后悔的恶性循环。
实际上,发脾气本身并不是那么严重,关键在于如何表现出来。
家长若将不好的情绪看成洪水猛兽
孩子也可能因此而感到焦虑不安
那么,家长是不是应该抑制自己的情绪呢?其实,孩子是非常敏感的,家长的不好情绪是无法隐藏的。
心理学中有一个现象叫做「目的性颤抖」:平时熟练操作的工人,在竞赛时,因为奖励和惩罚的激励,过度紧张,反而很容易出错,线头越来越难穿过针眼。
想象一下,工人会因为紧张而在工作流程中出现错误。家长也可能因为太过紧张,陷入“目的性颤抖”,在亲子关系中走钢丝般的敏感状态。
实际上,孩子会感受到家长的真实情绪,知道最糟糕的情况后,反而更能专注于解决眼前的问题;他们不必担心家长会在不可预测的时候爆发,随时小心翼翼,如履薄冰。努力经营稳定和谐的亲子关系是正确的;但如果一开始就过分追求完美,稍有情绪波动就像缓不慎防,只会让孩子走向另一个极端。
父母内心情感的隐匿
意味着为子女未来埋下隐患
教养一位“心胸开阔”的孩子,是否值得呢?曾经看到一位网友的分享:
我从小听父母说,男子汉大丈夫,不论遇到什么,首先不能流泪,其次不可生气。为了培养我的气度,他们也从未在我面前发脾气。这些年来,我几乎不曾发火,对所有人和事都保持最和善的态度。
对讨厌的人表现出尊重,即使恋爱,也从不愿意投入太多,永远疼惜自己多过别人。与其说我心平气和,不如说我冷漠,几乎没有真正情感的表露。
看到这段经历,我不禁心头一震。的确,那些将负面情感视为有害的家庭,孩子只能单纯接受积极情感的存在;在未来的社交中,也会抑制情感,不论快乐、愤怒、悲伤都不显露出来。
为了避免与身边的人发生摩擦,便不敢亲近,不愿投入太多,只维持着表面上的友好。当真实情感被长期压抑后,逐渐失去了感受情感、表达情感的能力。
实际上,情感的正负两面,就像镜子的两面无法分割。不刻意掩饰情感,同时允许孩子表露真实情感,才是父母为孩子提供最佳情感教育。
如何正确表达情绪?
情商高并不意味着不表达情绪,而是要以合理的方式表达情感。让自己能够畅快地传达情感,自在地做自己,这才能让自己和周围的人都感到开心。这包括了各种情感,包括负面情感。那么,如何合理的表达情绪呢?例如:
工作加班到很晚才回家,发现孩子没写作业,还把零食和玩具散落一地等待你收拾;你已经讲解了同一个问题十次,但他在第十一次时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;你正在和老板通电话讨论工作事项,但旁边的孩子却制造各种噪音,还突然抢走了你的手机……
在这些情况下,你可以适度提高音量,表现出严肃的表情,但请记住,生气不是目标,解决问题才是。
以下四个原则请铭记:
❶ 在表达情绪时,客观描述事实
直接指出孩子的错误:
“你不应该把颜料弄到桌布上”,
“不要到处乱擦鼻涕”……
并在最后,给孩子积极地指导:
“以后请用纸巾擦拭鼻涕”。
孩子在成长阶段,思维还不如成年人多元化,如果你说得太多,会让他们失去重点。
❷ 在表达情绪时,不要转移问题
为了迅速解决问题,不要触碰孩子的敏感点。
尽管你可能因为孩子的低分而生气,但不要毁坏孩子辛苦建立的乐高模型以示惩罚,这会伤害亲子关系。
特别是在考虑言语侮辱或体罚孩子时,请暂停一下,恢复冷静后再处理。
❸ 培养共情,考虑他人立场
耐心等待片刻再发火,你或许会发现:
淘气的孩子用你心爱的口红在纸上胡乱涂鸦,可能是为了为你画一个心形;
持笔的姿势不对,表明肢体协调尚未完全发展,也可能并非故意违抗……
对孩子多一些理解和信任,避免因为将自己的思维代入,而在第一时间生气。
❹ 在发脾气后,别忘了拥抱他们
与我们突然爆发的情绪相比,孩子更担心我们因为他们的不完美而不再爱他们。
不要用“如果你继续这样,我就不爱你了”来威胁孩子,要在矛盾解决后明确告诉他们:“尽管我刚才非常生气,但妈妈会和你一起改进,虽然过程可能会有些慢,但爸爸妈妈会永远陪伴着你,爱着你。”
这种反馈在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都非常关键。
在我们不可避免地发生矛盾时,爱是将我们重归于好的纽带。这样,孩子不仅能感受到平静情绪的滋养,还不会因偶尔的情绪爆发而感到惊慌。这将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人生中更加稳健、自信、坚定地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