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,在一定意义上说,就是培养孩子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过程。积极的人生态度有以下这样几个维度。
对待未来的人生,积极乐观;对待自己的工作,爱岗敬业;对待社会,具有强烈的责任感;对待学习,孜孜不倦;对待他人,和谐相处;对于自己,正确认识自己。
如果我们的教育能加强这些方面的训练,使孩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,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。
“说你行你就行,不行也行;说你不行就不行,行也不行。”
如果你想激励一个孩子,你就不断地(当然也是适时地)对他说:“你行,你行,你真行。”
那他往往能做得比别人期望的更优秀、更卓越。慢慢地,这个孩子会变得“行”起来。
当然,这个教育定律更重要的是对于孩子自身来说的。如果孩子能不断地对自己说我能行,我真行,能拥有强烈的自信心,能毫不计较别人说自己不行:那孩子肯定会变得很行。
其实,自信心不仅是提高记忆力的诀窍,也是成才的先导。自信心是人生重要的精神支柱,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。
体罚行否?答曰:不行。我认为体罚是无能的表现。一般说来,体罚会在三种情况下出现:
一是说而不服,管而不理,教育方法“失灵”;
二是教师情绪不好时的冲动,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;
三是坚信体罚能解决问题,消除危机。
体罚并不能使学生真正心悦诚服,不能从根本上感化学生的心灵。体罚往往使人自暴自弃,滋长仇恨的心理。体罚往往容易使学生模仿暴力。
教育是心灵的艺术,只有心与心面对,心与心交融,才能取得真正的实效。
皮肉之苦,只能是饮鸩止渴,所以,“体罚近乎无能”,这大概也是教育的基本定律了。
很多年前,我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时看到这样一段话,让我刻骨铭心:
“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,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。”
纵观世界各国,凡是崇尚读书的民族,大多是生命力顽强的民族。全世界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族,平均每人每年读书64本。儿童阅读很重要,多带孩子去少儿阅读馆,儿童书店增加孩子对阅读的兴趣。
书能改变人的一生,性格、爱好、禀赋、气质、思想和观念,以及对生活的理解。学无止境,行者无疆。祈愿它能一生伴于你我左右!
表面上看,“课堂属于教师”没有什么错。
但一旦我们认识到,如果没有学生,课堂和教师就失去存在的必要和意义,那么我们就会清醒地发现,学生才是课堂的终极目的对象,而教师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途径,或者比喻为桥梁和纽带。
我想,既然教育是为人(学生)更好地生存,那么,把教师定位于“护卫者”“服务者”“促进者”“协作者”等角色是很合适的。
课堂属于学生。既然如此,他们就不应该有下人的拘谨、奴仆的胆怯、童媳的压抑。他应该投入洋溢四周的自由轻松的氛围,他应该享受汩汩而来、欲罢不能的诗意和幸福。
课堂属于学生。因此,课堂应该是学生生活和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学生未来生活技能的操练场,是学生未来人生阅历的实习地。
所以,在课堂里,我们不仅要让他们学到知识,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,为他们营造必要的交际场,让他们学会交往,甚至学会“理论”,学会争吵。
真正的课堂还要让学生拥有多种生活的体验、多种情绪情感的体验,让学生拥有解开疙瘩、战胜挫折的经历,体尝“苦乐年华”的滋味。